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 | “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全文(下)发布!(附视频)

言之有范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回顾新中国70年文化发展历程,那些时代典型的文化现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9年12月31日,范周教授携六位学术导师用4个小时的时间带我们回顾了新中国70年来的文化发展之路。截止到2020年1月5日,全网参与关注跨年直播公开课累计总量为7794万人次。现将跨年直播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第二部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977-2000)


1978年11月,经历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讨论与反省,党中央意识到将重点放在发展上的重要意义。12月,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中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只有思想解放,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如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成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历史事件,但这个会议的活力至今还悦动在人们的心中。 




1



1977年的冬天不太冷


如果说思想解放是一场关乎内在的精神巨变,那么恢复高考就是这场巨变的开场白。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于是广大青年们带着近10年来对知识的饥渴,投入火热的复习当中,那一年的冬天不再寒冷。恢复高考那年是我最难忘的一年,我想当《人民日报》刊登出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无数个年轻人都像我一样激动得一夜难眠。那种感觉就像黑夜中突然有一道光在召唤,你迫不及待的想要向那束光靠拢。


后来,在父亲的支持下我终于走上了高考的道路。高考那天,中午考完我拿着准考证出来买午饭,看见有卖面包的准备买的时候才发现那个是专门为高考生提供的,但是只有我的准考证没有盖买面包的章,又抓紧跑回公社知青办盖章,然后再回来买面包。我至今记得那个面包的味道,仿佛是我人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包,我坐在考场附近居民房的胡同里,喝着居民们给我的水,吃着买的面包,抬头看着头顶的蓝天,很是平静祥和,放佛那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然而,就是在那个看似平静祥和的一天,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千千万个知识青年们的命运就此改变。据统计1977、1978年的高考报考总人数超过1100万人,最终只录取了67.5万人。和如今超过80%的高考录取率相比,当时的录取率仅有6%。正是这6%的“幸运儿”搭上了思想解放的首班车。


那些惊天动地的变革,都是在悄无声息中掀起波澜。犹记1978年5月,一个看似寻常的闷热夏天,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胡福明在医院中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近十翻的修改和作者破釜沉舟的勇气后终于发表,一场冲破思想藩篱的举国大讨论悄然而至;犹记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掀起轩然大波,拉开了“科学春天”的大门;犹记《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如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为加快改革开放廓清了思想迷雾。




2



没有过不去的浪,总有迎面来的光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其实早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空气中就萌动着不同的气氛...那时,刚刚考上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卢新华踌躇满志。入学不久,就赶上班委会要出一期墙报,要求每人准备一份墙报稿。卢新华在女朋友家的小阁楼里熬夜到两点多才写出《伤痕》这一短篇小说。他自己觉得写的很好,然而,当他拿着刚写出的手稿向一些老师和同学征求意见时,却并未得到他们的认同。因为这篇小说并未塑造英雄人物,这在当时的文学界几乎是没有的。于是,沮丧的卢新华把稿子锁进了抽屉。直到同学敲开宿舍的门催稿,卢新华来不及另写一篇,只能“心里敲着鼓”把作品交上去。没想到第二天,这篇墙上的小说,在学校引起了轰动。卢新华回忆说:“那天早晨走廊上围满了人,大家都抬着头看墙报上贴的《伤痕》,边看边议论,有的女生还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在文章里看到了当时的自己。后来,这类作品也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除《伤痕》之外,这时期还涌现一批不同艺术手法的呈现1966年-1976年的文艺作品:比如文学领域的《班主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美术领域的《为什么》《父亲》,话剧领域《于无声处》,更有1983年第一届金鹰电视节中获奖作品讲述人民生活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讲述知青生活的《蹉跎岁月》等。改革开放初期,鼓舞人心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

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

花儿香鸟儿鸣

春光惹人醉

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啊,亲爱的朋友们
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还有《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歌成为动员一代人开创新时代的激昂旋律,使人们多年封闭的心灵开始有了松动的痕迹。然而,尽管歌声中唱到“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但是,光荣究竟在哪里?在改革开放大潮初期,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难免会受到冲击震撼,难免会对未来和前途有所迷茫。正是这种对未来变革的迷茫,朦胧诗派和新诗潮运动应运而生,芒克、舒婷、海子、牧野等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这些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舒婷的《致橡树》。






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同一时期,一个叫“潘晓”的名字横空出现,起因是《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篇“潘晓”的署名文章《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表达了在时代转折期青年一代的迷茫。发表之后,全国有6万多人寄信到杂志社,参与了一场持续了半年多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这期杂志也因为这封来信,印刷数量达到了369万册。也许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位在当时青年中知名度最高“潘晓”其实只是一个“化名”,她是纺织女工黄晓菊和北京经济学院学生潘祎合用的笔名。而之所以出现“潘晓热”,某种程度上说是反映了当时青年思考的方向。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也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发表了题为《中国的脊梁》的演讲,凭借这篇文章,我获得了演讲比赛的冠军。后来,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彭波将“潘晓讨论”称之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




3



从“荧屏初吻”到“最长的吻”


对于禁锢已久的国人来说,“解放思想”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一时期,也许一个“吻”最能反映出人们的观念冲突——1979年《大众电影》杂志刊登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接吻剧照,受到了相当猛烈的批评,有读者在来信中说:“你们竟堕落到这种和资产阶级杂志没有什么区别的程度,实在遗憾!我不禁要问,你们在干什么?” 


1980年,《庐山恋》让初开国门的国人嗅到了爱情自由的美好气息,去年我们也讲到这背后的一个故事叫做中国电影史上珍贵的“荧屏初吻”。1986年,谢晋执导的《芙蓉镇》也诞生了一项纪录:刘晓庆和姜文4分23秒的激吻成为中国银幕最长接吻纪录,不出意外,这个“吻”同样也引起轩然大波。实践证明,流动的水才活,坚持自己的路才能不断进步,改革的大潮才会滚滚向前。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自已的观念正在悄然变化着,表达爱情也变得不再是以前的羞答答。可以像70年代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温婉;也可以像80年代 “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的热情,更可以像90年代“对你爱、爱、爱不完,我可以天天、月月、年年到永远”的执着……


事物总是不断地螺旋上升发展,今天当我们回头看,也许你会哑然一笑,在当年引起人们轩然大波、争得面红耳赤的,居然只是一枚小小的的吻。




4



把耳朵叫醒


在众多的文艺种类中,歌曲和旋律似乎总是一下让人们穿越回那段年代记忆里。经历了之前“十年一本战地新歌”的时期后,改革开放如同一个闸口把人们心底里对旋律的渴望释放出来,不同类型的音乐的流行成功把人们的耳朵重新唤醒。80年代初,无论是《大海啊故乡》《军港之夜》等民歌唱法音乐;或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你的眼神》《我的中国心》《思念》等通俗唱法音乐;亦或是《小螺号》《采蘑菇的小姑娘》《种太阳》等至今传唱的儿童歌曲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更有港台风开始不断涌入大陆,邓丽君的甜美歌声、台湾校园民谣歌曲,《童年》《外婆的澎湖湾》人人传唱,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港台旋风。


1986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音乐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86年作为国际和平年,大陆和台湾两首公益歌曲在流行音乐的乐坛留下了华丽一章。在台湾,由罗大佑作曲的《明天会更好》召集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的60余位歌手同台演唱,标志着港台音乐的成熟。你方唱罢我登场,大陆歌手们同样跃跃欲试。郭峰作曲的《让世界充满爱》召集了100位歌手在工人体育馆同台演唱,这种“别样的方式”掀起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传奇时代。


90年代,学生时代能拥有一盘小虎队的磁带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事,《青苹果乐园》《爱》是人们磁带中经常循环播放的经典曲目;90年代,由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和黎明共同组成的“四大天王”影响力迅速波及亚洲,风靡至今。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注定对他们难以忘怀。那是一个时代神话,那个年代唱片销量超过一亿。


同时期,台湾也涌现出一批经典流行音乐作品。李宗盛对城市生活中的情感变化体会入微,写下《梦醒时分》《当爱已成往事》等直指人心的情歌;孟庭苇因演唱的许多歌里都有风、雨、云等意境,如《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于是有了个好听的名字“气象公主”;从《爱如潮水》《有一点动心》到《信仰》《白月光》,在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张信哲的情歌从未缺席,陪伴着无数少男少女从对爱情的懵懂无知到逐渐变得成熟。


1993年出现了第一批签约歌手,内地流行音乐进入了明星制造时代。包括毛宁,杨钰莹,陈明,李春波,甘萍等,这些红遍全国的音乐人打造了广州音乐的盛况。《涛声依旧》开创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的高峰。这首歌的成功宣告中国唱片业成功起航,走向相对的成熟期。自这首歌问世以来便风靡国内外,成为了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


提到广州的唱片业,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家音乐公司几乎无人不知,毛宁、杨钰莹是新时代最早的签约歌手,当年他们被称为“金童玉女”,他们的盒带发行量超过100万。


这个时期火爆的音乐还有摇滚。1994年“魔岩三杰”窦唯、张楚和何勇以及作为嘉宾的唐朝乐队登陆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三个半小时的演出座无虚席,这场演出所对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意义深远。同时期的香港也诞生了一只殿堂级的乐队Beyond。这一乐队的经典曲目《光辉岁月》《海阔天空》等在我们今天的年轻一代中依然不断传唱。


说到音乐,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校园民谣。1994年,对于校园民谣来说,是传奇的一年。这年春天,大地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张“校园民谣”概念的歌曲合辑《校园民谣》一下风靡整个神州大地,无数人都在唱起白衣飘飘的青春时代。专辑中,《青春》《流浪歌手的情人》《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火遍大江南北。这一年,那首《同桌的你》更让音乐人高晓松一曲成名。作为民谣运动主将的沈庆、金立、郁冬等音乐人,同样风靡一时。


此外,90年代华语乐坛中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第四十届十大中文金曲盘点曾经这样评价她:“90年代,华语乐坛是王菲的天下。”中国华语乐坛第一位登上“时代”杂志周刊的华语歌手就是王菲。当时,王菲的歌曲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歌曲奖项。1999年,吉尼斯认定王菲为华语歌坛粤语专辑销量第一的歌手,销量为970万张。  从1978到2000,二十多年间,我们见证音乐产业化从无到有、从有繁荣的阶段,人们对音乐的包容度越来越高、对音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5



光影里的别样年华


(一)奔向大片时代的华语电影


说完音乐,咱们再来说说影视。时间拨回到70年代后期,群众文化生活骤然间得到释放,几百部中外电影重登大银幕,电影院再度火爆起来。据说,1978年前后,重庆比较贵的电影票是两角五分钱一张,便宜点的每张一角五分钱,学生票一张只有5分钱。当时大家都很喜欢看电影,许多人天天为买不着电影票苦恼,经常有人通宵排队只为买张票。那时候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售票员就成了最令人羡慕的职业,售票员走在路上,都有许多人主动跟他们打招呼。“碰到比较好看的电影,影城经理都得躲起来,玩失踪,不然一串串的人找你买票,多得招架不住。”


说起八十年代的电影必须要提的是1982年的《少林寺》。根据网络数据显示,《少林寺》在内地公映时,创下了1.6亿元的票房纪录。按照一毛钱一张的票价计算,1.6亿票房是多少张票?16亿张!按现在最低票价三十元算,480亿元!当然时代不同了,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不同,但是这个数据还是让人十分震惊的。


《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少林寺》在香港创下1600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1983年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票房纪录。《少林寺》让李连杰这个全国武术冠军成为如今的国际巨星,也让河北农村一个8岁的孩子——王宝强,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上嵩山,以李连杰为榜样练武6年。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香港武侠影视剧崛起,黄飞鸿系列、倩女幽魂系列、东方不败系列、鹿鼎记系列轰动一时,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深入民心的人物形象,陪伴一代人的成长,回味无穷。


说到港台电影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周星驰。1995年《大话西游》的上映,给中国大陆无数个文艺青年带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启蒙。以至于我们今年的很多观众仍然会带着当年的情怀,一遍又一遍重温这部经典。十年间,周星驰拍了30部电影,几乎部部卖座,“周星驰”三个字似乎就是票房的保证。


九十年代的中国影坛呈现出佳作频出的“文学作品影视化”景观,这是中国电影的巅峰时代。这期间,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成了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其中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度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五代导演包揽了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完成了华语影坛一大壮举。


到90年代末期,“贺岁片”成为老百姓电影记忆的新名词。1997年电影《甲方乙方》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贺岁片市场,并斩获三千五百万元的票房,此后20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贺岁片的蓬勃壮大。


1979年-1989年,也是中国动画发展一个高峰期,这十年中,各类型影片和动画制作部门迅速成长起来,全国生产的动画电影高达219部。《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谈》等也取得了轰动性的傲人成果。系列动画片《金猴降妖》《葫芦娃》《邋遢大王奇遇记》《黑猫警长》也是这个时代的经典。1999年,一部动画片《宝莲灯》再度唤起了人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亲切记忆。这部动画电影由常光希担任导演,吴贻弓任艺术指导,前后历时近四年,摄制工程浩大,共有超过三百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总共绘制逾十五万幅动画画面、两千余幅背景,人物近50个。这部动画片还“火”了三首歌,《天地在我心》《想你的365天》《爱就一个字》。一部动画片,一下子成就了三首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这在中国动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二)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80年代后期,电视机逐渐普及,1987年全国电视机数量达1亿台。1992年底,我国家庭拥有的电视机达到2.2亿台,电视观众达到8亿多人。从1985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正式实现了节目数据的卫星转发, 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在全国的覆盖率。于是“看电视”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方式。一批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成为80年代人们的时代回忆,不仅有经典名著改编剧作,例如1983版的《西游记》《红楼梦》,更有万人空巷的《渴望》。


九十年代,港台电视剧形成一股文化旋风。金庸、古龙、琼瑶撑起中国电视剧的半边天。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黄日华版《天龙八部》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尤其是1997年的这部《天龙八部》曾引起了收视狂潮,创下5个卫视同时联播的情形,可以说代表了香港武侠剧的巅峰。


我们内地的电视剧也一样蓬勃。1993年,古装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引进央视播出。这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剧色彩鲜艳,人物细腻,12首插曲贯穿全剧,以黄梅戏曲调为主,朗朗上口,尤其是主题曲《千年等一回》,随着这部剧多次的重播,这首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的歌曲。


1998年,两部电视剧席卷着无数人的记忆,横扫青春。一部是《还珠格格》:“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还记得这首《当》吗?中国大街小巷都在循环播放这首歌,大家聊天时总会谈到,“喜欢小燕子还是喜欢紫薇”。一时间,“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甚至成为不少人向往的爱情状态。该剧第一部全国平均收视率47%,最高62.8%;成为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第二部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54%,最高65.95%,该剧收视率创造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后的收视纪录。据说,因为这部电视剧,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


还有一部是1998年1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水浒传》,这部公认的经典,在1998年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上一举拿下5个大奖。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在一间大学宿舍里,一个男生正沉浸在吟唱着“让我们红尘作伴”的绵绵爱意中,此时,冷不丁吼出一句“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参北斗……”那时《水浒传》的气势,与《当》的小情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八九十年代,是春晚的黄金岁月。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围在一起享用的文化大餐。而在春晚的舞台上,小品、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几乎成了春晚的经典节目,春晚见证了小品、相声的不断发展。1979年姜昆、李文华的相声《如此照相》、相声《宇宙牌香烟》和《虎口遐想》深受大家的喜爱。小品节目自1984年开始正式登上春晚舞台。并通过春晚舞台开始逐步成为最受欢迎的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留下了一大批经典的曲艺作品。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是当之无愧的春晚小品开山鼻祖。小品《羊肉串》《五官争功》《主角与配角》《相亲》《超生游击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大家关于小品的记忆里都藏着一个满口唐山话的中国老太太。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在十多年间的表演和妙句,连同电视机前千家万户的笑声,已经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她就是赵丽蓉。我国小品舞台上还涌现出陈佩斯和朱时茂,郭达和蔡明,冯巩和牛群等一对对黄金搭档,他们的经典作品,给几代观众留下挥之不去的美好印象。


提到影视方面,我们学院的林振宇老师可谓实践经验与理论经验均十分丰富,林老师曾多年在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担任导演,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多项重大文化活动的特邀导演,更是2019年丝绸之路电影节闭幕式和金鸡奖开幕式的总导演,下面就请林老师来给大家讲述70年来影视行业的发展变迁。


林振宇老师:七十年影视行业发展



关于影视的话题,我想我们生于70年代的人对范老师刚才讲的很多情节都感同身受,我自己既是教师,也是导演,在这里,我想从影视创作者和从业者的角度一起梳理一下新中国70年影视发展的点滴感悟。


从纵向的维度看,电影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走进普通百姓家的,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有搬着小板凳顶着满天星斗看露天电影的美好经历,那些革命英雄主义的电影,那些闪闪发光的英雄群像,感召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一个民族无法磨灭的情感记忆;到了八九十年代,在我们的成长期,我们也亲历了国产电影的低迷、挣扎甚至被嘲笑的尴尬情景,那时候一度都有中国电影何时有出头之日的感叹。时过境迁,今天,我们看到国产电影重新碾压式的占据了市场的主流,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再次在大银幕上引吭高歌,只不过,今天的电影作品和我们自己一样,都比十几年前成熟了很多。


中国电视的发展是和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重合在一起的;80年代初期,电视迅速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了中国百姓最重要、最日常的文化生活载体。思想解放和体制改革带来了作品持续井喷式的发展,从名著经典改编到网络玄幻,从传统的春节晚会到大综艺和真人秀,从讲述老百姓故事的东方时空到走向世界的都市生活剧,电视展开了极其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创造了无数全民狂欢式的社会热点,它本身就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同时,躲避崇高、消解英雄、娱乐崇拜等现象也是电视行业如影随形的标签之一。


70年来,电影电视不仅见证了新中国沧桑巨变的成长,也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跨越式发展。回望70年,我们收获的首先是共识;所有影视作品的创作都面对着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国家这三个共同的课题。70年的历程给了我们更宏阔的视野、更清醒的自我认知、更有责任感的判断以及更深沉的情感,对古与今、土与洋、民族与世界、个体和时代、我们都有了更成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也因此在新的维度上获得了对时代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整体共识,如果没有这样的积淀和共识,也就不会产生今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这样一批在思想情感和创作手法上都相对成熟的作品。


新时代的影视业,即将迎来万物互联的5G时代,这是一个多屏互动、随时直播的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和发布者,互联网平台在内容上大面积迭代传统电视台和电影公司,影视行业仿佛将进入一个新的青春期。面对新一轮浪潮的冲击,此时回望70年发展历程,我们的另一个收获是自信。这是一种文明的自信,国漫国潮崛起,我们会更愿意沉浸和欣赏来自我们祖先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一种道路自信,吴京、郭帆、李子柒们让我们越发相信,那些更加不忘初心、敬畏历史、敬畏观众的创作者,那些更加扎根生活,体现时代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品,终将成为新浪潮中的新主流,并且受到市场和观众的认可。守正创新,真诚执着,反映人民心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时代力量,这是永远不变的使命。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回望新中国70年给我们这些影视从业者的重要启示。




6



流行文化的中国表达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除了带来思想解放以及各行各业的复苏之外,新鲜的事物扑面而来,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年轻人,让我看看你们, 穿破洞裤的,穿超短裙的,都没有什么意外,然而那个年代第一批穿喇叭裤、超短裙、带蛤蟆镜的年轻人,还要被怀疑是不是“思想作风有问题”。穿了喇叭裤就意味着颓废?还要在工厂在门口设岗剪掉喇叭裤的裤腿。


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封面上出现了一个站在长城上的中国年轻人,标题叫做“中国的新面孔”。通过这种符号化的封面,杂志提醒读者,一个有着崭新面孔的中国,正出现在世界面前。这一年,一部《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风行全国,让很多爱美的中国姑娘,用红色连衣裙扮靓了大街小巷。也是这一年,联想、海尔等日后享有盛名的公司,陆续诞生。年轻的中国被以及中国人民正以崭新的面孔向世界挥手。


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日本引进影片《追捕》在我国放映之后高仓健杜丘式的风衣风靡全国;八十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女主角小鹿纯子的排球装受到年轻女孩们的热捧;八十年代中后期播出的《上海滩》万人空巷,发哥的“大背头”、白围巾、长风衣、叼牙签被众多年轻人效仿。


80年代中期,迪斯科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且由家庭舞会、露天舞会进入到营业性舞厅。当时,有句顺口说跳舞的普及程度“十个人八个跳,还有两个倒股票;十个人八个扭,还有两个爱养狗。”后来,迪斯科舞潮回落,青年人不跳迪斯科了。随着美国电影《霹雳舞》的上映,太空步、霹雳舞席卷全国,年轻人开始烫爆炸头;再后来他们开始跳广场舞了。


服装总是最能反映青年人的时尚动向。90年代,“文化衫”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城市,无论在街道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人们都会轻易地发现青年人的文化衫着装。身着文化衫的青年们,用各种特定意义的图案和文字符号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愿望和情绪。这种感受和情绪体验,既是青年人的心态,也可以从这些文化衫里,窥一窥九十年代青年人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


以前总有人会说“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后来说“九零后、零零后是垮掉的一代”,可在我看来,这些论调似乎都是长者对于后辈无端的担忧。事实证明,时代在发展,今天个性突出的年轻人,犹如八十年代带蛤蟆镜的青年人,没有哪一代是垮掉的一代,追梦的青年人们都将会成为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




7



结语


如果说,1978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考察,从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1978年到2000年这二十多年间,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来说,是不平凡的二十年。这二十几年来,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包容,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文化商品种类日渐丰富,文化商品流通日益频繁;这二十几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深化变革,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期间,《著作权法》的颁布实施,激发了文学、艺术创作逐步进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创作、文化消费的方式也在随时代产生着变化。


九十年代最重要的巨变是通讯的发展与变革,仿佛一夜之间就彻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有台BB机绝对是最时髦的事。电视剧《我爱我家》里,贾志新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炫耀自己的BB机。所有人都有一本手抄的电话簿,记满了家人和朋友的号码。街边巷尾,也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很多人守候在公共电话亭为对方回电话。这台传呼机不但可以接收对方的电话号码,还可以接到对方简单的留言“速回电话、老地方见。”当时大多数人拿的都是“数显BB机”,也就是只能显示数字,因此也就出现了每个朋友圈内的独特的数字暗号,我还记得我当时就和朋友形成共识“397”就是校门口见、“965”就是晚上一起吃饭等等。


在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大幅增长,从1978年的22元增至2000年的近300元,增幅将近14倍。这期间,香港和澳门重回祖国的怀抱,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祖国迈向了富强。当时的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一场互联网狂潮即将到来,世界的下一页,正在变得很不一样。



第三部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001—2019)


二十一世纪,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2001年对中国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国,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一年,在莫斯科,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我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一时间,举国欢腾;那一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那一年,中国男足战胜阿曼提前两轮踢进了世界杯,四十四年首次圆梦……这些事仿佛还发生在昨天,原来时光总是不知不觉,而我们一直后知后觉。




1



钱天白.CN,网龄三十年


1990年11月,有一位清华无线电专业的高材生,代表中国在美国注册了中国顶级域名 .CN,1994年5月,同样是这位高材生,协助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 .CN”服务器的设置。这一时刻,中国真正进入了互联网的赛道,1994年被人们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而这位高材生是钱天白教授,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互联网第一人 。2000年,网易、搜狐、新浪相继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这三家巨头被人们称为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其当时的地位堪比后来的BAT。


说起BAT,没有人会想到1998年马化腾和他的同学张志东一起合资注册的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本为英语教师的马云与另外17人在中国杭州市创办的阿里巴巴网站、2000年美国归来的李彦宏在中关村成立的还不足十人的小公司会撑起未来中国互联网二十年的半边天。果然,“聪明的头脑总是不谋而合”。不只是商业的成功,BAT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随处可见。






如今,大家都身处互联网时代,

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

你有多久没有用过现金了?
你有多久没有站在路边打车了?

你有多久没有用过台式电话了?

你有多久没有看过有线电视了?
你有多久没有发过短信了?





20年前,国内的媒体上曾经流行过“互联网生存大赛”,看谁可以在只依靠互联网维持生存足够长的时间。回顾当时的报道,有的媒体居然称宅在家里上网的人为“当代鲁滨逊”。现在看来,办个无互联网生存大赛才是比较有挑战性的。


互联网的普及不只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网络文艺也应运而生。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遍神州各地,而这一年也被称为是“网络音乐元年”,随后《两只蝴蝶》《秋天不回来》《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作品推动网络音乐走上第一次高潮,但是由于作品风格和质量的问题渐渐趋于沉寂。2006年,新风格的网络歌曲开始走红,代表人物就是许嵩,《断桥残雪》《玫瑰花的葬礼》等作品的制作水准和前些年的网络歌曲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出现,网络歌曲的传播又有了新的媒介,新一代的网络歌手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徐良、汪苏泷,这时网络歌曲的制作发行已经相当成熟,当时的音乐下载榜的前几位经常被网络歌曲占据,网络歌曲也成为了华语乐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除了音乐,网络文学也悄然萌芽。2002年网络文学史上第一个正版原创文学专业网站:起点中文网成立,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推出革命性的VIP收费制度,为网络文学行业提供一套完整的电子出版支付和内容管理系统,一举奠定了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基础,开创了网文的商业化时代。有了市场的刺激,《鬼吹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斗罗大陆》等网文经典陆续出现,也推动了IP进入大众视野,以及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产业逐步发展起来。近年来,IP改编更是成为一个流行的文化现象。有人戏称:“给我一个IP,我可以撬动整个娱乐产业”。出现了一系列如《欢乐颂》《微微一笑很倾城》《从前有座灵剑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老九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等广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品。


互联网带来的不只是颠覆传统,更是从无到有的创新。2001年,网易推出《大话西游》,中国网络游戏产业正式起航。那段时间,《传奇世界》《魔兽世界》《征途》等一大批网络游戏的出现,伴随了80后一代人的青春。今年,中国战队FPX获得2019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这是继去年IG战队夺冠后,中国战队连续两年获得《英雄联盟》项目的最高荣誉。去年看到IG夺冠的消息刷屏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好奇地询问:什么是IG,那代表什么?也许,从网吧少年到世界冠军,那代表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年轻人群曾不被理解和拥有遗憾的青春,最终获得的释放和和解吧。


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第一次超过了PC端网民,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微信公众号上线,两年后在那一年的白马湖论坛上,我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言之有范”,不久前它刚刚过完了自己的五周年生日,这五年有很多同学在这个公众号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日后自己在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手机的通讯价值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属性、办公属性等。有人测算,现在人们把自己清醒时间的1/4都用在了手机上,扩大到人的一辈子(按平均寿命算),这相当于整整11年。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直播和短视频。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从一个个冰冷的手机应用,变为充斥在年轻人休闲时光的热门话题,我们今天的公开课也正是得益于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2016年我们院做了第一场文化产业跨年盘点,2017年我们进行了文化产业学院奖的跨年直播,2018年我们做了“见证,文化四十年”跨年直播公开课,2019年我们依旧相约跨年夜。


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带来的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让人们离经典原著越来越远;它给人们带来的海量信息让人们越来越迷失,加剧了人们的知识焦虑,贩卖焦虑甚至还成为了一个产业;互联网对于人们注意力的过分侵占让很多人不由得感慨“时间都去哪了”?还有人戏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玩手机”。关于互联网的两面性问题我可能感受不深,我想请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我们院优秀的年轻教师刘京晶副院长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她和互联网的“爱恨情仇”。


刘京晶:互联不死、精神不灭



互联网是什么?是从清晨浏览的第一条新闻到睡前收听的最后一首歌,是精准推算喜好的大数据,是社交网络上记录的一个个瞬间,是我们每一个人普通或者不普通的日常。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脑中浮现的是1和0这2个数字。这2个二进制代码开启了人类始料未及的互联网社会。我身后的这个号码(10001)也是由这2个数字组成。他是马化腾的QQ号,你可以加他,但他不一定会通过验证哦。


20年前,我也注册了一个QQ号,是一个18开头的八位数QQ号,现在可以被称作宝藏级的古董号了。它是我作为中国初代互联网用户的身份象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身份,它开启了我们解构与被解构、塑造与被塑造的互联网生活。在这个去中心的开放世界,数字身份让我们抛开现实世界的限制和束缚,变成自由而平等的个体。


区别于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达,在互联网中,我们既接收着文化,也创造着文化。网红就是应运而生的互联网产物。UP主“老番茄”是复旦大学金融系研一学生,拥有近千万粉丝,曾受邀进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的直播讲解。“李家有女,人称子柒。”这个90后博主通过短视频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田园牧歌。她在社交平台Youtube上拥有780万全球粉丝,可与美国CNN比肩。一个普通人可以成为网红、成为全民偶像,甚至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代言人,这是互联网的可贵。


到今天,中国有11.4亿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我们进入了深度互联社会。长尾理论在文化领域同样得到印证,大家共同塑造着这个社会的文化生态,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个性多元的文化圈层,把自己喜爱的文化发展到极致。“博君一肖”显露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无限风光,从最初的网文,衍生出动漫、电影、电视剧、广播剧、游戏、国风演唱会,成为“陈情女孩”们心中永不结束的夏日记忆。


从2018年“IG夺冠”到今年FPX战队蝉联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一群年轻人向曾经的偏见证明电竞也可以为国争光,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连接的新纽带。互联网令人着迷的就是这种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无限的可能性。


江湖人称“小破站”的哔哩哔哩最初是二次元聚集地,谁能想到它已成为国内年轻人学习的最大平台。如今有2000万人在B站学习,相当于2018年高考人数的两倍。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斜杠”青年,不断发现新的自我。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追梦人共同创造了3万亿规模的数字创意产业,塑造出文化经济的全新样貌,而且正在感染、帮助着更多人实现梦想。每一种独特的文化获得感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梦想都可能成为现实,这是互联网的可爱。数字是互联网的技术基底。但每一个数字身份背后的人,才是互联网的灵魂和初心。互联网不过是将散落的个体、社群捡拾起来,将人与人、人与时间、人与空间之间日益凋零的连接关系再次激活。它是一座桥,为渡人而造。开放、平等、互动、创新是互联网的核心要义,也是人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向往。


我们所期望的,是无论网络世界如何更迭,每个数字身份都能始终保持着理性思考和人性关怀,收敛起戾气与过分尖锐的锋芒。哪怕科学技术飞快前进的脚步让我们追赶的有些疲惫,哪怕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有些眼花缭乱,哪怕数据的透明让我们有些无所适从。但互联网仍然在那里,静候着成为每个数字公民温柔的栖居地,等待着我们坦然道出一句: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愿互联不死,愿互联网精神不灭。




2



世界是平的,世界是通的


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汶川地震、南方雪灾、世界性金融危机现在想起依然令人心痛。但是,那一年“神舟七号”飞天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那一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那是许多中国人脑海中最闪光的记忆。中国作为东道主尽显地主之谊,一首《北京欢迎你》全球瞩目,成为世界焦点,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明显。2008年,一部《钢铁侠》横空出世,从此漫威电影宇宙正式上路,2019年随着《蜘蛛侠》的上映漫威电影宇宙23部电影在中国内地累计总票房突破200亿元。除了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欧美文化的引入,韩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2005年,湖南卫视重金买下版权的韩剧《大长今》,中华大地迅速刮起韩流风暴,近年的《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等韩剧的播出在中国再次掀起了一股韩流,以前我只知道冬至吃饺子,现在发现每年初雪的时候年轻人开始流行吃炸鸡配啤酒。


文化的传播不是单向度的,我国的文化产品也在不断走向海外,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尤其是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中国电视剧的海外传播之路与40年前签署的《中日文化交流协定》密切相关——正是在其推动下,1980年中日首次合拍的电视剧《望乡之星》成为国剧“走出去”的起点。近十几年来《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琅琊榜》《白夜追凶》《延禧攻略》《长安十二时辰》等剧集持续受到追捧。


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比如街舞和说唱等欧美流行亚文化的引入也是经过了从单纯模仿到本土化创新的历程。街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这要归功于1984年的一部街舞电影《霹雳舞》,录像带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到中国青少年的手中,那些最早拥有电视机、录像机的青少年家庭,成为霹雳舞的传播中心。但是,最初的街舞是“叛逆”和“小混混”的代名词,夸张的头巾、紧身牛仔套装、霹雳手套……标新立异的形象和夸张的肢体语言成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21世纪初街舞开始从街头文化走进高校校园,各个学校的街舞比赛多如牛毛,甚至还出现了国家级别的电视街舞大赛。国内街舞舞者开始努力尝试将街舞与中国功夫、民族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创作,出现了《齐天大圣》《精武门》《贫与富》《大话西游》等优秀作品。2018年中国首部原创交响乐街舞作品《黄河》入选舞蹈领域最高奖——荷花奖,在街舞本土化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街舞的表现形式也给中国舞蹈带来创新,激发更多舞蹈创意,形成了良性互动。




3



人从众𠈌,大众文化正当时


2005年夏天,一个叫《超级女声》节目几乎在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并由此打造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新一代“平民偶像”,也开启了全民造星的时代,2006年-2011年期间选秀节目多达200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个人选秀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这类节目逐渐进入了瓶颈期,2018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横空出世,引发了新的讨论热潮。


选秀节目的兴起的背后亦是一场“大众文化”的狂欢,2005年前后陆续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大众文艺作品,《炊事班的故事》《爱情公寓》《家有儿女》《仙剑奇侠传》《士兵突击》相继热映。已经播出了15年的《武林外传》似乎依然没有过时,主演们的表情包头像也被网友频繁使用,B站的视频点击率极高,里面经典的段子至今还有很多人张口就来。当年看《武林外传》的在座的很多人如今一定还记得那首主题曲“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嘿,朋友!如果真的是你,请打招呼!”


除了电视剧,电影的腾飞也进一步印证了大众文化的时代活力,2004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仅为36亿元,一部《战狼2》的票房比当时一年的票房还要高,当然也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近二十年来我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和大众化的道路,《英雄》《卧虎藏龙》《无极》《十面埋伏》等一系列“大片”凭借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等优势展示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但“大片模式”在 2006 年被打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资获得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后来的《失恋三十三天》《驴得水》《老师好》等小成本电影都完成了票房的“逆袭”。回首2013-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冠军从12.47亿元的《西游记降魔篇》到2015年获得了24.40亿元票房的《捉妖记》、2016年33.92亿元《美人鱼》、2017年56.8亿元的《战狼2》、2019年46.56亿的《流浪地球》历年票房成绩不断创造新高。但是,产业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影视行业遭遇“寒冬”。但是,寒冬过后往往是春天,留下的只会是禁得起“考验”的制作人和从业人。观众从未缺席、未来依然可期。


大众文化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流行歌曲,2001年一首歌曲席卷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在唱着“快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此后周杰伦和方文山这一对最佳拍档创作出了《东风破》《兰亭序》《青花瓷》等耳熟能详中国风音乐。除此之外,王力宏、林俊杰、张韶涵、梁静茹、蔡依林,以及当时被称为“第一男子天团”的五月天和“第一女子天团”的S.H.E等台湾歌手的作品成为了90后青春记忆里最熟悉的旋律。内地音乐人也有一批传唱度很高的作品,《无所谓》《奔跑》《明天过后》《该死的温柔》《蓝莲花》《暗香》《小苹果》《因为爱情》《时间都去哪了》《传奇》等等成为这一时期传唱度很高的歌曲。此外,“女子十二乐坊”等流行民乐团体出现,为中国民乐在新世纪的复兴做出一定贡献。


但是,近年来的华语流行音乐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伴随近年来中国流行文化投入大量资源在综艺节目和选秀节目,负面影响也逐渐体现出来,几乎没有人在潜心于原创音乐创作和唱片发行领域,新鲜原创音乐人的面孔也凤毛麟角;大量偶像组合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的特色。甚至在选秀节目当中,很多人还是唱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港台歌曲。关于音乐,我们院党总支副书记,也是声乐专业科班出身的朱敏教授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下面就请他带我们回顾“中国唱片发展的70年”。


朱敏:中国唱片,见证中国音乐消费70年



唱片作为音乐的载体,一直是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标识”。我想通过唱片来与大家分享我国人民过去70年音乐生活的点点滴滴。1949年6月3日,上海解放的第5天,在刚刚回到人民手中的大中华唱片厂录制了新中国第一批唱片,标志着新中国唱片业的开端。这其中就包括《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等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这些唱片主要用于刚刚解放的城市广播电台,从此中国唱片唱响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代主旋律。1957年,中国唱片社(后更名为中国唱片公司)成立,歌曲《歌唱祖国》《东方红》等,在1959年至1960年,我国唱片业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当时年发行量超过1100万张。都是那个时代中国唱片社出品的精品唱片。


1966年-1976年中国唱片业处在发展的低谷,但即便如此,仍出现了不少经典佳作,这其中就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一批红色主题唱片,为那个时期中国人民贫瘠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抹难得的亮色。1977年后中国唱片业得到迅速恢复,唱片发行量首次突破2100万张。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全国就成立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旺盛的精神需求。


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以黑胶唱片、盒式磁带、CD为代表的实体唱片占据了中国人民音乐消费的主流。无论是六、七十年代围坐在老唱机旁边倾听黑胶唱片放出的革命歌曲;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街小巷提着录音机随声曼舞的时髦青年;还是90年代随处可见的WALKMAN(随身听),都已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音乐生活最珍贵的集体记忆。而这个时期中国唱片的商业模式也一直是以唱片公司灌录出版,由实体音像店售卖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迅速取代实体唱片,构建起以互联网为核心,更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新型音乐消费模式。


2019年9月16日周杰伦的新歌《说好不哭》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准时上线,仅用时24小时,该数字唱片在三大音乐平台上的销量已累计达到667万张。按照3元/张的价格计算,该数字唱片的销售额已达2001.2万元。


这在传统实体唱片时代是很难达到的。QQ音乐、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咪咕音乐等几大网络音乐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和版权互认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海量的数字音乐内容和更好的音乐体验。2018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总规模达612.42亿元,数字音乐用户也突破5.5亿人。同时,知识产权环境也逐步改善。2015年,我国颁布了史上“最严版权令”,为数字音乐付费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中国唱片业已经走过了不断攀登求索、集聚力量、走向自信的70年。随着5G时代到来,中国唱片业也将以更加充沛的活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4



你有你的《快乐大本营》,我有我的《养生堂》


这是你们的时代,也是我们的时代,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有你的《快乐大本营》我有我的《养生堂》。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同时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较快,2030年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人,2050年将超过4亿人,达到峰顶,在总人口中占比将超过33%。



前面讲了年轻人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互联网文化,那么日趋庞大的老年群体和逐步迈入老年的中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呢?最近几年,中国的大妈们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注重娱乐和休闲,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广场舞这一娱乐形式随处可见。《佳木斯健身操》《小苹果》《站在草原望北京》等一系列的歌曲成为了大街小巷的背景音。虽然在广场舞流行的初期,出现了扰民、非法占据公共空间等问题。但随着相关管理规定的出台和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广场舞已经愈加规范和健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在网上看剧。而大部分中老年人还是坚守在电视机前,做忠实的观众。比如《金婚》《父母爱情》《乡村爱情》《乔家大院》《亮剑》《大宅门》《康熙王朝》《闯关东》等等是他们的最爱。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7年6月,我国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呈扩大趋势。2017年,50岁以上网民群体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达到10.6%,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融入了互联网之中。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于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方面,主要的搜索内容包括菜谱、出行、旅游相关信息。浏览的公众号文章主要围绕传播正能量、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生活小窍门等话题,但也不乏一些虚假消息。十几年前,很多父母教育小朋友说:“网上的东西都是假的,不要信”,现在看他们很多人转发的朋友圈,果然都是假的。




5



国风“出圈”,传统文化焕新生


当下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和动漫等形成了庞大的粉丝圈层和受众基础,但是近年来动漫再也不是单纯以娱乐和观赏性为单一目的进行创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动漫创作者的初衷之一。2015年《大圣归来》票房近十亿,成为近年国产动漫电影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等一系列表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漫电影,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动漫电影人的匠心。2019年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开辟了一座新高峰。事实上,越来越多像《观海策》《魔道祖师》这样的动漫作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内核,辅以年轻化的动漫表达方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新演绎,用弘扬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正向思想重新定义中国动漫。


除此之外,一向以娱乐为主流内容的综艺节目也开始出现变化,除了《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挑战不可能》《王牌对王牌》《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奇葩说》等等偏向于娱乐的综艺节目,《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综艺节目,给电视机面前的观众带来了阵阵清流。好的综艺市场就是这样,它给观众带来了足够多的选择,让各种人群都可以那个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6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从前两年的《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再到今年引起广泛关注的《都挺好》《少年派》《小欢喜》,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热度不减,话题不断。2019年上半年播出的《都挺好》,苏大强的表情包被各大电视节目、商家广告、微博营销号争相改编,“苏大强表情包作者不心疼版权”还登上了热搜。但是喧嚣过后,这部剧走红的真正原因是它用戏剧冲突直面当今社会存在的教育、婚姻、养老等热点问题,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共鸣。电影领域,《我不是药神》引发了新一轮的药价改革,还有《无名之辈》《芳华》《找到你》《烈火英雄》《二十二》等电影接连登陆大银幕,赢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强烈反响。


这些电影把社会问题搬上银幕,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传达真挚的情感和理性的社会批判,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近两年影视的主题词。除了现实主义的回归,主旋律也成为近两年影视行业的又一关键词,2019年国庆节首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近8亿,国庆档前三天累计票房超26.55亿,超越2017年国庆假期8天总票房,创造国庆档总票房新纪录。《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献礼片引发全民观影热潮,堪称“史上最强”国庆档。除了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也不容忽视。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施行,明确宣布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突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它不仅是借书还书的地方,还承担着“以文化人”的功能,同时也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的功能也不断拓展,2019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相继宣布暑期开夜场,种种举措都旨在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7



结语


2001年-2019年,近二十年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24元增长到了39251元;人们不再为食而忧,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中国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终于在世纪之末,登上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车,从“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如今5G时代有望实现技术与市场全球双领跑,未来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快的时代。


在2019年的最后四个小时,我们用一个个记忆深处的片段,耳熟能详的旋律,不为人知的故事共同回顾新中国七十年的文化发展。有些片段让我们陷入回忆,有些旋律让我们忆起青春,有些故事让我们潸然泪下,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浸润在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脉络里,也镶嵌在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轨迹里。


尾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共同迎来了2020年。在新年到来之际,请允许我向在场所有的朋友以及观看直播的朋友们道一声:新年快乐!今夜,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细细回溯,新中国文化建设历程中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些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历史瞬间,都是文化发展的印记。在时间面前,让我们一起看一组数据,更加直观的感受“光阴的故事”。




1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一)文化投入


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2018年比2012年增长93.4%。


(二)文化服务设施


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


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为1949年的57.7倍,为1978年的2.6倍;文化馆站44464个,为1949年的49.6倍,为1978年的9.7倍;博物馆4918个,为1949年的234.2倍,为1978年的14.1倍。


(三)广播影视制播


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广播电台播出机构2647个,为1949年的54.0倍;2018年实际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长10.4%;实际开办公共电视节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长8.7%。


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18亿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49.0%,而1998年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只有0.28亿户。


1978年全国仅有93个广播电台,年播音约7.7万小时;仅有32个电视台,年播出约1600小时。2018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526.7万小时,共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925.0万小时。


(四)新闻出版


2018年,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


期刊品种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分别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


报纸品种1871种、总印数337.3亿份,分别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


电子出版业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


(五)文化遗产保护


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2.9倍。




2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


(一)文化经济总量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2],比2004年[3]增长10.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


(二)文化市场


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为1949年的17.1倍;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为1949年的1.4倍。


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9.6%;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8.9%,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业态


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


(四)文化产业集群


2018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0万家,比2012年增长64.3%;从业人员为845万人,比2012年增长20.9%;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2012年增长58.6%。




3



文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水平不断升级


(一)文化投资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3.8万亿元,为2005年的13.7倍;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二)文化消费


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5]增长43.4%,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为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4



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

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一)文化贸易


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为2005年的5.5倍。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为162.8亿美元,而2008年仅为55.4亿美元。


(二)文化对外投资


2018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9亿美元,为2008年84.5倍。


对话卜希霆:展望未来,预告明年



范老师:我今天讲述的内容可能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千千万万成果的很小一部分,甚至只是文化发展若干领域的一小片段。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并非以偏概全,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将70年来文化发展历程中截取一朵一朵小浪花呈现给大家,后期我们也会继续沉淀,出版一本学术专著《新中国文化70年论纲》作为我们此次学习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也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范老师:大江奔腾势如虹,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阻挡的。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用了四个小时回首过往,也想在新年钟声刚刚敲响的此刻一同展望未来。下面,我将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也是我的老搭档卜希霆老师和我一起大胆畅想,展望未来。


卜老师:听了范老师四个小时的演讲,七十年的文化建设历历在目,让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说到这里,范老师,我听说您下次跨年公开课的主题已经确定了?可不可以提前和我们透露下?


范老师:对!是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以下次跨年公开课,我想以此为背景和大家进行分享,主题是 “小康社会建设,文化不能缺位”。2020年,我和团队将走访中国的大江南北,走过一个个乡村,走进一户户人家,寻找全面小康建设道路上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在跨年时分继续与诸位分享。


卜老师:真的是让人很期待呀。刚才范老师有提到我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家都知道,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知道到2049年,我们的生活将是怎么样的呢?


范老师:我想那个时候,智能高铁早已四通八达,无人驾驶成为现实,也许会飞的汽车已经在多数城市穿行,智慧交通一应俱全。随着科技进步,未来社会的科研、教育、娱乐、制造等将全面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人们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卜老师:是呀,那时候的科技一定会对各个行业产生深刻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革。我来大胆畅想一下,未来,汽车会不会成为繁忙都市人不可或缺的办公空间呢?在上下班路途中,如果有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我们可以随时切换成无人驾驶模式,用一个“口令”打开无屏投影,车厢瞬间变成一个虚拟办公室。如果需要进行跨国会议,智能耳机的实时翻译将为我们实现无障碍的交流与对话。我们的购物也会更加便捷,无人机会瞬间将我们需要的物品送达,通过面部识别完成签收。您说,那个时候,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失业啦。机器人教师和VR虚拟教师成为主流,只有足够优秀的教师才能走进课堂。多屏终端互联互通,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穿越时空的课堂体验。真的是既有危机感,又充满期待。如同我们在这里展望未来,未来的我们如果想要重温今晚这场 “文化70年”跨年公开课,只需打开智能手环、带上VR眼镜,就能实现沉浸式的体验。未来已来。数字经济模式下的全球竞争新格局正在重塑,未来,中国数字产业、以及数字文化产业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值得期待。


范老师:总的来说,正如毛主席在1934年写的《清平乐·会昌》一诗中所写到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近期习主席在意大利访问的时候也曾经提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也希望我们文化从业者以此态度共同推动我国文化发展。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们理当鸡鸣而起,我们理当携手同行!让我们再一次唱响那个熟悉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


卜老师:这个夜晚,我们一路回首,一路展望。这一堂关于中国文化70年的公开课,希望大家都有所共鸣,有所收获。祝福和感谢的话,怎么也说不完。尤其是今晚在座的朋友、老师、同学当中还有很多人是不远万里从各地赶过来的,我很高兴看到大家这种对历史变迁、过往岁月的珍视之情,还有对文化、对知识的追求之心,也希望在大家的接续努力中让中国的文化力量传递的更广、更远。


(本文根据跨年直播公开课演讲录音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参考来源: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人民出版社

[2]科技荟萃,《激荡25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互联网”的群星闪耀时》

[3]《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作于1934年。

[4]国家统计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END




责   编 | 万晨阳

美   编 | 巩   仪


推荐阅读




重磅 | “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全文(上)

2020,你文化跨年了吗?

70年回溯与展望:这是一场5567万人次参与的跨年文化大餐!

来了!“新中国文化7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金句集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